历史舞台。
关凤生和佛山制造局也顾不上强调这种新炮的意义,他们很快就被海军下的庞大订单给吓住了。特别是三十斤炮,现在的废品率还很高,连陆军这一年多都只拿到了不足二十门,全配备在赤雷军里。萧胜一口气下了一百门的订单,要求半年内完工。这个数字不仅包括海狮级战舰的火炮,也包括预计在鹰扬港、香港、澳门和虎门等地建设的炮台所需,制造局还不清楚能不能扛得下来。
而萧胜更在意的炮座,也需要制造局下大力气。跟欧人的整体式炮车不同,英华海军现在已习惯用铁轨式炮座,因为这样省人力。欧人一个12磅炮组要6个人,24磅炮组要8个人,32磅重炮更多达10人以上。靠铁轨式炮座,英华海军的12斤炮组只要3个人,20斤炮组5个人,萧胜对30斤炮组的设计也只是6个人。要作到这点,就得在炮座上下力气。能交给机械作的事,就绝不让人来干。当然,这对机械的可靠姓就提出了严苛要求。
曰后追思英华人的狂热机械情结,到底出自何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跟社会工业化有关,可英华海军在急速扩张期的无奈处境,才是这股情结最初的发端。
“要将有限而宝贵的人力,全都用来航行和作战!哪个船长胆敢设置专门搬炮弹,栓揽绳的苦力岗位,那就是对海军的犯罪!”
萧胜的名言一直到三百年后还是海军的座右铭,当然也是海军“我们永远领先”的自豪感所在。
可谁又能想到,萧胜之所以说这话,最早是他手头拮据,大半经费都要用来养人,由此而养成了“谈人色变”的心理阴影。在圣道二年开始的“海军盛世”里,发展更是受制于人才,这阴影更加浓郁。一道很浅显的算术题,一条海鲨级战船五万两银子,船员一年薪饷就能到这个数字的一半,相比之下,显然是船便宜人贵。
上到一艘海鳌级战船上,听了萧胜关于炮座的问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