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那是一张地图,南洋地图.顶端是中国的广州、澳门、香港、厦门,左面是交趾的鸿基、海防,广南的会安、砚港、柴棍、河仙,一直到暹罗湾里的曼谷。右面到下方则是吕宋的马尼拉、婆罗洲、苏门答腊。地图左下方则是巴达维亚、马六甲。
安陆开始上课,给众人讲述南洋贸易历史,当然,主体其实就是欧罗巴人在南洋的扩张史。
最早西班牙人,之后葡萄牙人跟荷兰人,都曾妄想在中国本土,或者台湾这样的边地直接站住脚。但即便是明朝已开始衰落,他们依旧没能得逞,最成功的葡萄牙人,也仅仅只是死皮赖脸地租得了一小块落脚之地。
之后西班牙人专心经营吕宋,葡萄牙人则开始衰落,难以承担单独的远洋贸易。在台湾碰壁的荷兰人则将巴达维亚建为据点,以香料为诱饵,吸引中国人到巴达维亚贸易。与此同时,以福建人为主体的中国商人,则通过马尼拉,跟西班牙保持着长期贸易。
此时的不列颠人和法兰西人,都还只在印度落脚。不列颠人通过东印度公司和散户商人的“港脚贸易”,直抵广州,法兰西人也只能直抵广州,这两个国家此时在南洋还没有像样的落脚点。
但南洋贸易,并非全由欧罗巴诸国担当,中国人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明朝时不说,即便到清朝,也还有很大规模。除了替荷兰人、西班牙人跑腿,同时还在跑暹罗和会安等路线。甚至在曰本幕府锁国后,还把持着对曰本的走私海贸。
一直到乾隆前期,这样的局势都还持续着,就中国的海贸而言,在南洋一带,虽然占据不了主体,却还是有着很宽阔的生存空间。
如果李肆在这里,还会给他们补充一些“未来历史”。在李肆前世的那段历史里,再过二三十年,历史就截然不同了。可以说,英华的崛起时间,正处在南洋贸易的转型门槛上。
17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在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