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不用再这么麻烦。
他将脑海中补充的那些代码,通过涡流电磁无线传输的方式,传送到笔记本硬盘当中,然后再将一些代码进行优化,步骤进行简化。
整个过程中,最为复杂的地方就在于超脑硬件的构造。
林鸿通过这次的实践,也总结出来了,实际上,只要预先编制好有关程序,他并不需要全程陪同在身边,完全可以让装置设备代替,自动化进行。
打开3D机械设计软件,林鸿开始设计一个早已在脑海中构想过的装置,简单说来,可以称之为“超脑构造仪”,实际上就是现场的这些装置的升级版本。
在林鸿的快速艹作之下,“超脑构造仪”很快便在三维软件中成形。
这是一个有着头盔的座椅式设备,主要包括两部分,头盔和座椅。
林鸿打算将开关蛋白产生器和能量场脉冲产生器等必要装置都集中进去,直接小范围集中发射信号,达到最高效率。
预计使用这台装置,可以将超脑构建的时间,缩短到十个小时以内。
唯一有点不便的是,这台“超脑构造仪”并不能读力运行,必须由林鸿使用精神力进行一段时间的引导和控制,在他的严密监控之下,超脑硬件基础才能完成最终的构建。
不过,能够达到这一步,林鸿还是感到非常满意的。
超脑系统的移植过程,有点出乎意料的顺利,原本他还以为,要想实现移植,至少还需要几年的研究才行,却没有想到,自己突然拥有了进入其他人意识空间中的能力。
想到这里,林鸿不由心中一动。
他第一次出现这种能力,是在他大脑发生异变,陷入昏迷的时候。
尽管如此,他却可以肯定,自己并没有因为那件事情而获得这种能力,仅仅只是自己的精神力便强了而已。他后来尝试过很多次,都没能成功。